建筑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空间。传统技艺传承着历史的记忆,将智慧与灵感融入建筑细节之中,自然的力量以其独特的美和生命力为建筑注入灵魂。
本期嘉宾
上海清上造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
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监
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
其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人——李波生先生。由于受到祖父和父亲的漆艺熏陶,李杰从小就对漆器有着特殊的情结。李杰在上海为父亲设计建造了一座漆艺文化体验馆,帮助父亲将漆艺事业迁移到上海,在就近照顾父亲的同时,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,为非遗漆艺文化注入创新元素。
01
漆栖三代人对传统的坚持
Q:你的成长经历?
李杰:我从小成长在一个艺术之家,我父亲和我爷爷都是做脱胎漆器的。后来我攻读建筑学,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后,在国内大型设计院工作多年,现在基本上算一名独立建筑师。
漆器工具
彩色捧盒纹样图稿
李杰:首先因为我父亲做的是传统工艺,所以匠人精神对于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我影响较大。相比来说,做工艺品的精细程度远超做建筑。过去这20年,中国建筑界还是处在一个粗放的发展阶段,工匠精神是缺失的,建筑本身的完成度也是比较欠缺的。所以我希望能把父亲对于工艺细致入微的追求,更好地贯彻落实到我以后的建筑实践当中去。
漆栖建筑-外部通道
漆栖内部环境
我觉得可以借鉴的另外一点是,做工艺品,其实是设计师个人和作品直接接触,设计师跟作品之间的距离是非常近的。希望以后自己在做建筑的时候也有更多的机会,让我跟我作品之间的距离更近。
02
李杰:起因跟我父亲相关,因为我父亲以前在江西做脱胎漆器,后来我跟我弟到上海工作后,希望把他们也接到上海来,给父亲提供一个他能在这边工作的场所。在上海寻找场地时,刚好丰收村有乡村振兴的政策,我们便成功对接。出发点的话,更多想的是我要融入到这个场地当中,以一种消隐的方式。从漆栖里面向外看这个公园,会发现一个很好的取景框;同时从外面公园进到这里面的人,也能在此驻足,这是设计的公共性的体现。
漆栖以一种消隐的方式融入场地
李杰:内部空间还是比较常规的,例如主入口选在公园这一侧,进来以后是个通高的中庭,就像大厅一样。我们内部设置了个天井,因为场地太大,不做个天井的话,整个空间感受不是那么好。又做了些枯山水,弄些自然的景观布置在这里面,这样能更好地融入环境中。一楼南侧是我们的展厅,展览父亲做的成品和制作工艺。墙上展有父亲以前在制作漆艺过程中的很多草稿,还有一些典籍和出处。漆栖也希望能告诉附近的人漆器是怎么回事。
漆栖内部枯山水
漆器
Q:什么是好的建筑设计?
李杰: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,是我们建筑理论界一直在讨论探索的问题,我觉得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。如果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分析,可能是建筑师面对一个场地时能充分把它的各种资源发掘起来,并把这些资源组合成一个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。我认为以上可能是一个标准。
漆栖建筑-整体远景
漆栖建筑-室外楼梯
其实建筑本身是非常多维的,每一个维度里面都有非常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。
要把文化、技术,所有这些东西,通过一个比较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。如果是直白的表达其实不是很好,或者至少不是最好的建筑师、最顶尖的建筑师。他能把所有的素材放在一起,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,我认为这是建筑师最重要的素养。
所以说建筑师黄金年龄是60岁,还是要到了60岁,才能把这些东西都驾驭住。
李杰:建筑是文科跟理科交汇的地方。首先对理工科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强的要求,同时也要在文化、艺术等审美方面有很大的提升。例如,可以经常去参观画展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,虽然不一定要去学画画,但是一定要懂得欣赏,能够区分优劣。要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,加上自己的审美素养,才能把建筑,从一个理性的基体,往上拔到一个诗意的表达上。当然诗意的感觉可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,希望大家可以往这个方向努力。
李杰与丁伟交谈
丁伟:今天非常高兴,能够来到李杰老师的这样一个作品当中,近距离地听李杰老师对非常多建筑作品的认识,包含建筑的价值等等。也希望李杰老师能够做出更多好的作品,成为非常顶尖的设计师。漆器体验馆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郊野公园的丰收村。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下,当地村政府开始对原有村落进行有机更新,该漆器体验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被引入,希望通过文创空间吸引周边公园的游客,带动该村落的经济发展。1.建筑肌理:丰收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民居依河而建,呈现出自由生长的建筑肌理。体验馆位于村西的临水岛屿,南侧与郊野公园相接,建筑用地范围约为18*18米,需将大体量建筑分散重组,以融入细腻的区域肌理。2.簇群意向:丰收村民居以白墙灰顶为主。体验馆采用6组打散的坡屋顶“簇群形态”呼应当地原型,立面材料也延续当地做法。簇群形态之间的缝隙让阳光、空气和视线自由穿越,增添建筑的呼吸感。坡屋顶簇群建在三层木平台之上,大小缝隙形成“广场”和“巷道”。3.景观导向:在景观视线导向下,将建筑东侧和北侧设计为“服务空间”,将南侧和西侧设计为提供公共活动的“被服务空间”。南侧室外“虚庭院”供村民游客使用,由5个取景框和片墙组成;内部“实庭院”相对封闭,东侧设景观楼梯,楼梯与庭院间设漏透片墙。建筑簇群形态有大量缝隙空间,使得内外庭院视线联系,连通室内外空间与远处郊野公园景观。4.漫步建筑:体验馆为公共开放空间,南西北三侧庭院边界开放,仅作场地界定。郊野公园游客和村民可以从北侧及西侧进入场地,沿着庭院南侧参观展览空间及艺术家工作室。工作室北侧为开放式楼梯,游客可以通过楼梯穿过“漏透片墙”漫步到二楼北侧体验室,然后通过“廊桥”到达东侧茶室。
主持人简介
丁伟
木马设计创始人
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
环华理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
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
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
【51DESIGN设计大家说】是51DESIGN的设计访谈栏目,专注于呈现各领域设计大师的独到见解与设计实践。该栏目涵盖工业设计、建筑设计、交互设计、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,通过与各领域设计师的深入对话,展示设计的多元魅力和无限可能。
设计是一种动能,在无形之中激活万象的新生。“设计大家说”的愿景是希望用镜头和文字,记录这个充满变化的设计时代。采访对象的选择只有一个标准:他曾经真诚地用作品表达过他的观点。
本篇文章部分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
- END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