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喷漆作业的工序较多,漆面出现问题的几率还是很高,通常是由于腻子层或底漆层处理不当,喷漆过程缺乏控制,工作环境差,以及油漆成分偏差等造成。如果在喷漆过程中发现问题,可以停止作业并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,根据出现的问题不同,也可以等喷漆过程结束后再进行处理 。
01
针孔
在漆膜表面出现的一种凹陷透底的针尖细孔现象。这种针尖状小孔就像针刺小孔,孔径在100微米左右。
成因:
①涂装后流平时间不足,烘烤时升温过快;
②涂层过厚或被涂物表面温度过高;
③稀释剂选用不当,造成漆膜表面干燥过快,漆膜里溶剂不易挥发出;
④被涂物表面粗糙,腻子层表面不光滑,未进行封闭就直接喷涂面漆;
⑤压缩空气或涂料、稀释剂中含有水分;喷涂的压力过大或一道喷涂过厚。
解决对策:
①提供气源的空气压缩机的排放阀门应该每天开启,使聚集的水分流出;
②避免过度厚涂,中等膜厚确保正确的溶剂挥发。不要吹干湿漆表面,这样可能会引起表面结皮或膜中溶剂滞留;
③严格遵循烘干规则。选用正确的稀释剂,按照建议的比例稀释;
④使用正确的喷枪并进行压力调整,确保雾化效果良好;
⑤如果针孔发生,打磨至平整后重新喷漆。
02
污染起泡
也称为气泡或“痱子”,即漆层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起泡情况。
成因:
①主要原因是底材污染,喷漆前没有进行恰当的清洁和准备工作。
②来自供气管道或喷涂工具的污染。
解决对策:
①清洁喷涂表面,彻底清除蜡、油脂以及抛光剂等物质。
②确保压缩空气、供气管道以及喷枪等工具的清洁。
③如果痱子已经产生,轻轻打磨表面 ,注意不要磨穿漆膜 ,重新喷涂 。如果情况严重 ,应打磨至裸金属后重新喷涂 。
03
潮湿起泡
均匀分布麻点状的小泡,大小各异,在非常湿热的条件下易出现。这些气泡在空气湿度降低后会消失,漆膜变得平整。
成因:
①面漆、中涂、底漆以及底材之间相互的附着力不够,可能导致起泡 。
②油漆都会相对地透水。在非常湿热的条件下,水会以液态形式渗入漆膜,然后又以蒸气的形式穿出漆膜,从而形成潮湿气泡。
解决对策:
①在潮湿天气只能使用干磨,保持压缩空气干燥,确保喷涂表面在喷涂前完全干燥。
②喷漆件在完全干燥前不要放置于湿热的环境中。
③当气泡未破裂时可以静置等待水分挥发使漆膜恢复原状,情况严重时必须彻底打磨后重喷,脱漆至裸露金属重喷是最佳选择。
04
脆裂
也称为撕裂或爪痕,裂纹呈现向外延伸的不规则的线形。
成因:
①喷涂过程中,漆层喷涂过厚,导致最终旧漆层和新漆层的总厚度过大而出现裂纹。因此应严格遵守用较薄涂层多次喷涂的操作规范,以达到正确的涂层厚度。
②漆层过薄,尤其是面漆层过薄,会导致漆层过早开裂或脱落。
③油漆质量太差,或漆面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,或大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油漆表面造成侵蚀,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裂纹的产生。
④旧漆层或以前修补遗留的影响。应确保面漆与底层相匹配,底层中的旧漆层也不能太厚。
⑤确保旧漆层与新喷涂漆层的融合。气候条件和漆层厚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到漆层干燥时间,因此不能绝对地按照干燥时间施工,应灵活掌握。
⑥没有将油漆充分搅拌均匀或喷涂了已经部分胶化的油漆。如果油漆搅拌不均匀,油漆中的添加剂成分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,漆面抗应力能力减弱,就会出现裂纹 。
⑦油漆喷涂在过冷的表面上,例如单组份丙烯酸清漆表面。
解决对策:
彻底将裂纹部位打磨至底漆层后重新喷涂。情况严重时,应清除漆层,直至露出金属层后重新喷涂。
05
砂纸痕迹扩张
油漆表面出现明显的砂纸打磨痕迹。
成因:
①底层使用较粗的砂纸打磨后未用原子灰或底漆填充砂纸痕迹。
②使用了不当的稀释剂或稀释剂的比例不当,新喷的面漆中的稀释剂会渗入旧漆层中,它会使砂纸痕迹扩张。
解决对策:
用干磨或湿磨的方式打磨砂纸痕迹至平滑,然后刮涂原子灰,喷涂底漆和面漆。
06
白雾
也称为起雾或表面钝光,在喷涂过程中或之后会很快在漆层表面呈现乳白色的模糊外观,此现象只出现在单组份丙烯酸清漆漆膜上。
成因:
①白雾的出现往往与不好的天气有关:在高温或寒冷的潮湿天气中,油漆中的溶剂急速挥发,造成漆层表面的温度下降,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就在漆层表面凝结,从而造成白雾 。使用劣质稀释剂,寒冷天气或空气流动太快都可能导致白雾的出现,点修补也可能导致白雾。
②使用错误的稀释剂:使用了快速蒸发的稀释剂,会使厚漆膜冷却过度,从而产生空气中的水分在漆面凝结的现象。
③喷枪或压缩空气调整不当:如果压缩空气压力太高,也会对潮湿的油漆表面产生冷却的现象,使水分凝结的速度增大。
④干燥不当:利用喷枪使漆面强制干燥,会使漆膜内的稀释剂蒸发速度加快,导致水分的凝结。
解决对策:
在适当的工作环境中重新喷涂。
07
橘皮
也称为流平不佳。漆膜产生橘皮似的块状效果,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平不佳所致。所谓流平不佳 ,是指喷枪喷出的油漆颗粒经过雾化到达喷涂表面时,相互间不能再流动,从而不能使漆膜表面平滑。
成因:
①喷枪调节不当导致油漆雾化不良:喷嘴调整不当,油漆以过于广阔的扇形喷出,或喷枪距离喷涂表面距离过大,均会使油漆在到达喷涂表面之前就出现过度干燥的情况。出现这种情况时,到达喷涂表面的雾状油漆颗粒将会保持由喷嘴形成的形状不变,从而形成粗糙的表面构造。
②劣质稀释剂或不正确的稀释剂比例:稀释剂不足或使用了快速蒸发的稀释剂,将会使油漆颗粒在到达喷涂表面之前就出现过度干燥的情况。
③温度不当:当喷涂作业的环境温度过高时,油漆颗粒在到达喷涂表面的过程中就已经过度干燥,从而导致流平不佳。
④干燥不当:在喷涂表面的油漆颗粒流平之前,进行了强制干燥工序,会提高漆膜出现橘皮的几率。在进行多次喷涂时,如果前次喷涂的漆膜过度干燥,则再次喷涂的油漆中的溶剂会被底层吸收,而使再次喷涂的油漆颗粒无法流平。
⑤油漆搅拌不均匀:油漆在长时间存放后会出现底层沉淀的现象,在喷涂之前应将油漆充分搅拌均匀,否则会出现各部分干燥不均匀,从而导致橘皮现象的产生。
解决对策:
如果橘皮已经产生,当漆膜完全干燥后,用适当粗细的蜡打磨抛光。情况严重时,用细砂纸打磨橘皮表面至光滑表面,再打蜡抛光 ,或重新喷涂 。
08
羽状边开裂
漆膜在羽状边周围开裂,在喷涂面漆后的很短时间内就会显现出来。
成因:
①过量稀释或使用了劣质稀释剂。
②在打磨斜边时使用了过粗的砂纸,且喷漆前没有适当的处理,油漆中的溶剂进入了砂纸痕迹侵蚀漆膜。
③在内涂层上喷涂的面漆太厚或太湿,油漆中的溶剂没有足够的时间向外挥发。
④旧漆膜或以前修补的缺陷显现出来,或使用了过多的原子灰。
解决对策:
①正确打磨羽状边,光滑平稳地过渡,避免任何尖锐的边角和层次。
②根据车间的具体情况,按照要求使用稀释剂并采用正确的稀释比例。
③不要用风吹干喷涂后的漆膜,因为这样只能达到表面干燥。
④出现开裂时,应打磨漆膜表面后重新喷涂。
09
走丝
走丝即银粉反光不均匀。银粉颗粒沿同一方向排列,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。如果在垂直表面上出现走丝现象,多数情况下,沉积的银粉会刺破漆膜。
成因:
①银粉漆是由颜料、溶剂 、有一定大小的金属颗粒以及添加剂混合而成 ,金属颗粒在颜料内的分布比例将影响到漆面的颜色。如果银粉漆在喷涂之前没有充分搅拌均匀,金属颗粒就会沉积在容器底部,导致底部的油漆中金属颗粒过多,使漆膜过厚 ,出现漆面颜色不均匀的情况 。
②涂料的黏度不正确,即稀释剂的比例有问题。稀释剂用量过多,导致漆面干燥速度很慢,金属颗粒容易聚集,就容易出现走丝现象。但稀释剂用量过少则漆膜质量差,必须选择能兼顾两方面要求的适宜黏度。
③每次喷涂的时间间隔过短。如果银粉漆没有充分干燥,会出现金属颗粒分布不均匀的现象。
④喷枪调节不当或喷漆技术不佳。压缩空气压力过低,或喷枪与喷涂表面的距离过近,或喷枪移动的速度不均匀,均会造成银粉漆表面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。
解决对策:
将漆面用细砂纸水磨后重新喷涂,或待漆面完全干燥后加大压缩空气压力,增加喷枪到喷涂表面的距离至40~50cm,再喷涂一层使用快速干燥稀释剂的银粉漆。
10
鱼眼
也称为缩孔或珠孔。面漆上出现圆形小坑,有时呈分散状 ,有时呈聚集状 。
成因:
①含硅酮的蜡是导致鱼眼的最常见原因。砂纸上的磨料以及许多车蜡和抛光剂中都含有硅酮,硅酮在漆面上有很强的附着力,很难被清除。很少量的车蜡就会导致鱼眼的出现,因此应确保所有接触硅酮的工作在远离喷漆车间的隔离工作间进行。
②底漆表面污染,例如底漆上有油,因此在喷涂前一定要将喷涂表面清洁干净,可以使用中性清洁剂。
③对喷枪使用的压缩空气进行严格的过滤,确保压缩空气的纯净,因为硅酮物经常被发现来源于压缩空气管道而不是油漆中。每天对压缩空气过滤器进行排空和清洁,以排出过滤器中的水分和脏物,对空气压缩机要每天排水。
④不建议使用含有防鱼眼消除剂的色漆,因为该消除剂可能会污染周围的其他喷涂部件,严重时可以导致面漆附着力下降。
解决对策:
清除受影响的区域,重新喷漆。
本篇文章部分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
-END-